t.src=v;s=b.getElementsByTagName(e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t,s)}(window, document,'script', 'https://connect.facebook.net/en_US/fbevents.js');
1824年,清代鹽商吳尚新在新厝仔開闢「洲南場」鹽田,奠立布袋鹽業的基礎。
1899年,日籍資本家野崎武吉郎殖墾了95甲新式鹽田,布袋鹽業全面發展。
2001年,布袋鹽場廢曬,「無鹽的結局」讓老鹽工們離開了鹽田。 2008年,足足等待了七年,洲南鹽場終於重回鹽田了。
廢曬之後,鹽田、陽光、海水、海風仍然具在,作為一個關心地方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,這幾年,布袋嘴文化協會始終沒忘記一個承諾、一個想像與一個小小的堅持:讓我們重新把鹽田整建回來吧! 我們因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「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」的補助,才有機會重回洲南鹽場整建。
天日晒鹽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技術,其實並不難懂;2008年剛復晒時,老鹽工也傳授了許多晒鹽的「眉角」。但「師父領進門、修行在個人」,要完整掌握各種條件變化,且精準、果斷、負責任地採取相對應措施,則真的需要從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判斷或成功操作中,累積屬於這一代「新鹽工」的實作經驗。我們在復晒過程中發現,老鹽工的技術經驗雖然很豐富,可是往往「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」。面對現在消費者的各種疑問與好奇時,必須「掌握並傳承傳統技術的智慧,卻不能拘泥於傳統工法」;更重要的是,能「用科學知識來解釋經驗法則」,同時「運用現代材料、科技與設備,來提升產晒效率」,甚至發展一套專屬洲南鹽場「技術特色」的知識性論述,讓消費者認識台灣傳統天日晒鹽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。 12年來,洲南在不同發展階段,所面臨的產晒挑戰都不一樣;基本上可分為「晒鹽/晒好鹽/晒出有特色風味的鹽」三個階段。